父母有两种方式可以打破这样情绪,一是发怒之后减少自责,二是自责之后避免落人忧愁的深渊。
为了减少自责,父母最好在责备孩子后,走到孩子身边,温和地和他谈一谈,问问他:“刚才妈妈很凶,你是不是很害怕?”可以想见的,他会点点头,也在那一刹那减弱了不少的害怕。如果孩子当真有错,不妨明确地解释爸爸妈妈不喜欢是他做的那一件事。如果孩子并没犯什么错,实在是成人错待了他,则不妨直接向孩子表示歉意。向孩子道歉,并无损父母的尊严,也不会让孩子瞧不起我们,相反地,这倒是良好的身教,让孩子看到父母面对事实,光明磊落的胸襟,更能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。
如果父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自责之中,这时候要有意识地“活动”一下好藉外物打散心头的阴影。例如。洗洗地扳,打打电话、散散步等都很好,主要是在忧愁的气氛未成气候之前,及时打散它。
父母要尽一切可能去减少自己的情绪波及子女。但是,要完全避免却也不太容易,尤其是母亲。一则因为母亲与孩子特别亲密,二则因为女性的情绪天生比男性来得起伏不定。偶尔情绪化地责罚了孩子,留给自己的痛楚常常百倍大于孩子。
今天的母亲,过去都曾经是个单纯的少女。在少女时代,我们多半常为情绪所左右,但是一旦当了母亲,我们却要学着稳定自己,处理自己的情绪。过程虽然很艰辛,但是.能让我们更加成熟,所以,在不经意当中,情绪化地错待了孩子之后,先不要忙于自责,要学着原谅自己,并且让自己情绪干扰的时同尽量缩短。如果能由半天的不舒服减为两个时,就已经是极大的进步。渐渐地,更要在错待孩子之后,及时和孩子谈开来,好让阴云尽除,阳光再现。父母的孩子气
为人父母的很容易变得孩子气,一方面是因为经常和孩子在一起,另一方面是孩子的一些幼稚不讲理的举动,挑起了父母自己不成熟的一面。
每一个人都有孩子气的一面,因为我们也都曾经是个孩子啊!孩提时代本是纯真一片,无忧无虑的,但也是自觉无能无助的一段岁月,原因是当时年纪小,许多想做的事都因能力不足,做不成功而倍感挫折的缘故。孩提时代也是任性、冲动,不能掌握自己的。现在,我们长大了.这些曾有的童稚心态,难以控制的冲动与自卑的感觉,以及好奇,好玩的心情,仍有部分留存在心底,只是平时在社会化的场合中,不轻易显露罢了。而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,是孩子气最容易跑出来的时候。
孩子气没有什么不好,适度的孩子气能平衡成人世界的生活.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有益。在和年幼子女相处时,更是需要一份童心,有未泯的童心,才能分享孩子世界中的美好。“天真的孩子气”能拉近我们跟孩子的距离,能使照顾孩子的工作变得比较不枯燥,陪孩子玩游戏、捉小虫、逛动物园时,我们也能觉得富有趣味。但是,“冲动的孩子气”就比较不恰当了。
“冲动的孩子”,是任性的、缺乏自我控制的。譬如,丁太太从菜市场回来,看到3岁的冬冬尿湿了裤子,一时怒火中烧,就上前打了孩子几下。事实上,丁太太也明白,冬冬年纪还小,并非故意尿湿裤子,打他也不能使他控制尿尿。但是,她一生起气来就是控制不住。这时候,就是丁太太的“冲动的孩子气”溜出来了。大人被孩子激怒、跟孩子呕气时,看起来似乎十分权威神气,但往往是自己的孩子气关不住,跑出来了。
“自卑”是另一种孩子气的形态。譬如,王太太到幼儿园去接珊珊回家,看到墙上贴的图画,每一张都比珊珊画得好,她自卑的感受被触动了起来。一路上,她心情恶劣,气珊珊不如别的孩子。这份不如人的感受,是孩子气的一面,也是来自自己童年时的无助经验。当然,父母应该尝试去超越和克服。您不妨幽默地告诉自己:“哈!我这自卑的孩子气又溜跑出来了。好吧,让你出来透透气,过一会儿,就要回去喽!”
父母是人,所以也会有孩子气的时候。“天真的孩子气”有助于和孩子同乐共融,“冲动的孩子气”就需要逐渐地加以掌握,以免它过分干扰了自己的生活。至于,“自卑的孩子气”,则需要我们认识自己成长背景中的影响,逐渐肯定自己的美好,才能一步步地减少自己不如人的幼稚感受。
父母是孩子的领导者,自己必须先长大,不能和儿女一样的孩子气,否则孩子没有足够的楷模引导他成长,就不容易发展出成熟的个性。所谓领导者,不是发号施令的,也不是擅自代替别人作决定,而是以成长的心态、平稳的心绪,却又不乏赤子之心地走在子女面前。如此,孩子自然能在父母的领导之下踏上成长的坦途。